上海卷:时间的沉淀与事物的价值

沈国全:这个材料的关键词是时间”“事物的价值认识逻辑思辨的空间便是在这三个关键词之间展开。而且原材料用了一个才能的关联词,呈现为一种必要条件。实际上,首先事物的价值本身就值得追问,事物有无终极价值,这个价值由谁认定,特别是用在时间的维度上,将来、后来的价值认定能否改变或者等同于先前、从前的价值判断?其次是时间的沉淀,这涉及认识价值的方式。基于价值的恒定,时间可能会改变或优化我们认识事物价值的能力、方法、途径,而且这种认识本身也有可能逐渐丰富、结构化。价值的时间性到底怎么看待?再次,认识是一种主观判断,随着时间的推移,认识受到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是否会再次改变?所以材料说有人认为不尽如此。这个材料提醒我们在讨论与决策的时候,要更加谨慎地考虑命题、观点、意见等成立的前提条件和适用范围。

浙江卷:得与失

褚树荣:取舍由时,行藏在我,如何对待得失成败,这是最基本的人生态度。浙江卷继承了注重思辨的传统,你写得失是终点、是起点、是过程,只要言之成理,均无不可。但是,与往年相比,今年思维的深度、思辨的难度显然提高了不少。如果细分起来,这个题目的立意可以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在厘清得与失的关系,第二个层次在得失是起点和终点之间打转,最高层次是论述得失是一个过程。视得失为终点,就缺少对未来的憧憬;视得失为起点,不免忽略了历史的经验;视得失为过程,既有对过往的省思,又有对当下的珍惜,更有对未来的梦想。

天津卷:纪念日

沈国全:天津卷思考的是纪念日的价值。命题者给出的理由是它告诉我们怎样从昨天走到了今天让日历上简单的数字成为岁月厚重的注脚,以及它也不断提醒着我们带着初心奔向前方如果再提炼,便是:可以帮助我们重温或反思走过的路;可以帮助我们认识某些特殊事件的历史价值;可以不断校正航向,不忘起点,不至于忘记为什么出发。这个材料对于学生在时间轴的纵深上进行思考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则需要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深度关注与理解,二则需要站在很高的历史定位上对事件本身的意义进行重新思考与认识,三则需要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在行文中将纪念日具体化。这些都对学生的阅读,特别是整本书的阅读与批判性思维提出了挑战。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