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明

(吕梁市贺昌中学,山西 吕梁 033000

 

 教育依赖于沉思教育的教师,理想的教育愿景之实现需要形而上精神丰盈的觉醒着的教师。教师要走入教育哲学,教育哲学更应该走近教师。建构个人教育哲学是教育哲学走近教师的可能路径。

关键词教师;教育哲学;个人教育哲学;形而上精神

 

形而上精神根源于人的超越本性,是人的精神之基。作为追求普遍性的类存在,人永不满足于可感世界的安逸,而不断追问全部生存的根本依据和生活世界的终极价值,以超越有限存在的应然状态,检视现存世界的合理性,从而确证自身存在的意义世界。教师是“人”与“教师之人”二者的合一。教师首先是人,“凡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然后才是育人教书的“教师”。然而,在传统思维观念中,教师自身往往被认为首先是“教师之人”,然后才是“人”。也就是说,教师的内在主体性被外在的角色扮演遮蔽了,教师往往无意识地在用“教师”这种特殊的社会性认同代替对人之为人的本体论追问,以致教师个体的形而上精神萎缩了。他们盲目地遵循着技术化的教育程序,不再将自己作为自由而完整的人来审视,同样也不会将学生视为自由而完整的人。为消解敌视人的异化教育,除以社会经济政治改革作为根本解放途径,作为异化教育的重要主体,教师亟需丰盈形而上精神。本文中,在总体考察当代人的生存境遇之后,将进一步考察两对重要的关系,即教师与教育哲学的关系和教师与个人教育哲学的关系。

一、呼唤教师之形而上精神

作为自然生命的存在,人类不似动物凭本能被动地求得生存,而是利用理性工具的力量主动地征服自然。近现代科技革命空前地释放了人类理性蕴藏的巨大能量,使人类空前地占有了极大的物质财富,进入到“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市场消费社会。商品成为人们生活的灵魂。物质世界日益丰盈,精神世界却日趋虚无。泛滥的工具理性(技术理性)割裂了具体的“完整人”的完整性,使社会成为了单向度的社会,使人成为了单向度的人,“浮躁”不仅成为社会心理状态,更成为社会行为状态。人的否定性思考的力量即理性的批判力量被压抑了,人逐渐丧失了超越现实世界的批判的向度。与之相应的是,随着教师职业的技术化与专业化,教师个体日益屈从于教育技术的量化统治,盲目追求教育技能方法的良方。陷入“拟物化思维”的教师以物的制造模式去培养人,使教育日益偏离教育的本真追求——教育是人的教育,而不是机器的教育。“我们过去总在想办法让教育者(教师)成为能工巧匠,这是何等的浅薄和庸俗!试想,由能工巧匠操纵的教育怎么可能成为洋溢着人文精神的教育?”“教育者(教师)是需要有知识的,但他们更应该有智慧;教育者(教师)是应该有敬业精神的,但更应该有教育的信念与信仰。为了有智慧、有信念和信仰,教育者(教师)应该有自己的哲学和哲学头脑。”[1]在技术异化统治的现实世界,人们日益呼唤教育能培养出规约科学技术、超越现实生产力的觉醒着的“人”,即超越现实规定性的具有形而上精神的人。教育依赖于沉思教育的教师,理想的教育愿景之实现需要形而上精神丰盈的觉醒着的教师。

[1] [2] [3] [4]  下一页